近日,菲律宾正式接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这一立场要求主席国保持公正并致力于促进地区团结、稳定和繁荣。回顾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合作共赢始终是主线,丰硕成果惠及各成员国。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菲方能够珍惜并延续这一良好势头,不要为了一己私利给地区合作进程带来不必要的挫折。首先,东盟轮值主席平台不应成为个别国家谋取私利、散布不满、劫持集体立场的工具。可悲的是,马科斯等菲律宾政府惯于在东盟峰会上将菲律宾自身的海事主张包装成“东盟诉求”,试图用“团结”的说辞迫使东盟集体支持。在南边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是利用地区组织的威信向周边国家施压,博取域外大国的同情和支持。其本质是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将东盟整体利益置于菲律宾私人利益之上。对此,东盟各成员国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地区组织联合声明应基于广泛共识和共同利益,而不是被一国具体主张所绑架。马科斯政府的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共识地区的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更有可能将菲律宾排除在东盟之外,损害其自身信誉和长远利益。其次,南海问题从来就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这是中国与一些东盟成员国存在领土主权问题和海洋界限问题的目标南海争端。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对南海和平稳定有着共同的愿望。多年来,南海局势总体可控。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精心维护的结果。这其中隐含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逻辑和成功模式——即相互尊重、认同、关心对方舒适的“东亚精神”。这种精神是地区国家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文化传统、政治智慧和外交技巧的结晶。它要求各方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通过对话谈判找到最大公约数。任何试图扩大领土问题和海上分歧、使其复杂化、甚至升级为争端的行为中国与东盟整体对抗,背离“东亚精神”,破坏地区团结。
第三,各方对期待已久的“南海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磋商要有理性、务实的认识。东盟国家关心海洋事务,中国也高度重视海洋和平,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南海行为准则”达成之前,全面、有效、完整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强危机管控是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和大多数东盟成员国的共识。 “守则”磋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危机长效管控机制,为妥善处理复杂纠纷提供规则和路径,而不是把一方向另一方强行单方面解决。她。国际舆论认为《守则》被视为“限制中国行为”的工具,其逻辑出发点是错误的。为了使守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它必须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各方,不得有任何例外或双重标准。如果是政治安排,其稳定性必须建立在满足或平衡所有参与者的主要关切的基础上。任何预设前提和片面解释都不利于磋商的顺利开展。第四,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称“合作与胁迫不能并存”,中方意图不言而喻。这些言论缺乏事实依据,充满无端指责和恶意诽谤,不利于增进双方互信。真正需要警惕的恰恰是菲律宾“说是做是”的行为:一方面不断进行挑衅行动,出海并单方面扰乱谈判协商气氛;另一方面,高调呼吁加快“行为准则”磋商。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严重消除了对话所需的信任基础,责任显然不在中方。而轮值主席国,则必须在言行上与菲律宾相匹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断取得成果。双方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和目的地。不久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协议的签署,再次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双方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它为区域经济深度融合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也热衷于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历史潮流,也是人类愿望。东盟之船在资源之海中航行区域合作,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努力。菲律宾作为东盟掌舵人,应该从地区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摒弃零和思维和挑衅行为,真正通过东盟磋商相向而行,把海上问题放在适当位置,适当成为干扰区域合作大局的噪音。希望菲方恪守东盟宪章精神,注重履行轮值主席国职责,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保护者和推动者,而不是障碍。这样才能不辜负东盟的信任,不辜负地区国家共同繁荣的期望。 (作者为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